于彦奇
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宜昌绿色力量
于彦奇专业号 | 2018-6-19

为长江大保护贡献宜昌绿色力量

——湖北省宜昌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纪实

孟夏的一个清晨,长江缓缓穿过宜昌,江面浮起一层薄雾,滨江公园绿树成荫。65岁的何时雨大爷连打了两遍太极拳,缓缓收势,呼吸均匀:“舒坦。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。我们宜昌是一座森林城市,尤其是近些年,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,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幸福。”

国家森林城市建设,就这样落脚在百姓的切身感受上,体现在鲜活的个体生活之中。

2012年,宜昌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,成为湖北省继武汉之后的第二个国家森林城市,但宜昌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。

6年来,宜昌市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,全面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各项工程,并以此为抓手,大力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,全力构建山环水绕、绿廊穿梭、环境优美、生态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,基本形成了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、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。经过自查,国家森林城市的40项指标宜昌全部达标,对比现行国家标准和创建验收时的统计数据,大部分指标显著提升。

如今,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,宜昌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正不断向更高目标、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延伸拓展,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更加强大的绿色力量。

四季挖窝,三季栽树

打造长江生态岸线

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,因长江而兴,是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,也是长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区。

由于自然、经济和历史原因,长江沿岸化工企业密布,最近的离长江只有50米;沿岸码头密集,有的是混凝土结构,有的是砂石结构,甚至还有一些是裸露的土石方;采沙厂、水面网箱养殖等也在损耗着长江的能量。这些产业在为宜昌贡献巨大产值的同时,也为这座江城带来了“化工围江”“污锁长江”的困局。

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,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长江带来了转机,指明了方向。

宜昌市委立下“做好长江岸线生态复绿,努力把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,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”的目标。从化工产业转型、码头综合整治入手,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。强力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、改、搬,首批已依法关停企业25家,并对全市长江干线及支流337个经营性码头进行治理,依法取缔151个,努力节约利用岸线资源。同时,启动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工程,实施“四季挖窝、三季栽树”,对长江宜昌段需要修复的57公里和两岸1.18万亩荒山进行绿化美化。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,在城区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8个,接受广大市民参加造林绿化、抚育管护、认种认养等形式的尽责活动。出台《宜昌市长江生态复绿工程总体规划》,拓展长江生态复绿空间,向长江支流、交通沿线、边缘荒山进军,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,形成长江宜昌段结构稳定、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,努力让每一条河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,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。

5月末,《中国绿色时报》记者自秭归县顺江而下,经夷陵区、点军区、猇亭区、宜都市、枝江市……各地江岸生态景观带绿树成荫、生机盎然,不仅形成了沿江的生态画廊,而且让出了更多生态空间,供人们游赏、休闲。

正如宜昌市委书记周霁所言,宜昌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敏感、最重要又最脆弱的地区之一,肩负着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责任。宜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重要指示精神,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劲、韧劲狠抓长江大保护,着力推进绿色发展。

放下斧头,守住山头,护好源头

巩固长江生态屏障

修复长江生态环境,宜昌不仅有“壮士断腕”的勇气与行动,更有久久为功的信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升华。

以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为规矩和导向,宜昌坚持“管住斧头、守住山头、护好源头”,从规划管控入手,从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切入,从产业转型升级发力。

宜昌市林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“春雷”、“绿盾”、“五乱”治理、长江生态大保护等林业专项行动,出台《“放下斧头守住山头”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八条措施》,坚决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,全方位保护森林资源安全。到2017年,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68万亩,低产林改造21.2万亩。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,全面落实森林管护责任,实现了对1321万亩天然林的有效管护。连续23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,松材线虫病总体得到压缩和控制。

一批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探索在宜昌陆续出台:成为国内首个出台环境总体规划的地级市,并以人大立法形式对公共绿地、山体和水域进行永久性保护;组建湖北省首个流域水资源综合执法机构,实现跨区域、跨部门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;全面禁止江、河、湖水面网箱养殖,规范渔业和水面养殖业,恢复水系生态健康;大力恢复库区植被,种植多层次保护林带,推进小流域治理,保障水土不流失,重构沿江生态屏障。

在枝江市金湖湿地公园,夕阳如碎金洒在湖面,堤岸花红柳绿,粼粼波光与不时飞过的鸟儿如同灵动的音符,奏响自然和谐的曲调。自行车道上不时有车友结伴骑过,人们惬意抒怀。“多美啊!过去黑臭的金湖能治理成现在的样子,真是不容易!”王华是土生土长的枝江人,也是一名骑行运动爱好者,他回忆说,过去,金湖里满是渔船,私放的养殖网箱几乎覆盖了整个湖面,严重的污染造成水质下降到劣五类,人们经过这里都捂着鼻子加快脚步。近年来,枝江市通过退渔还湖、清污截污、种植水生植物、流转农田、易地搬迁村民、建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措施,持续改善金湖的生态环境,才有了今天的湖光美景。

在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战略背景下,四季港、清江、天龙湾……宜昌市内大大小小的水体都经历了和金湖相似的命运转折。江水在变清,百姓的幸福感在提升;江岸在变绿,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城市血液,并体现在行动中。

产业兴绿,绿色富民

城乡共享森林城市红利

行走在宜昌,沿路、沿岸满眼皆绿,香樟、桂花、红花玉兰等名优树种随处可见。

本地树种具有更强适应性,更具生态价值。在长江生态大保护中,优先选择本地特色树种,共建共享绿色宜昌,为当地种苗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。

近年来,宜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借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和长江全域生态修复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,宜昌市林木种苗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。目前,全市林木种苗面积达20万亩,种苗生产企业和大户逾800家,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。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林木种苗产业龙头企业35家、国家级种苗繁育基地2个、省级保障性苗圃4个、市级骨干林木种苗基地10个,年出圃优质绿化造林种苗30余亿株,产值15亿多元,形成了以夷陵龙泉镇、当阳河溶镇、点军桥边镇、长阳高家堰镇等地为代表的乡土特色林木种苗产业群。

以“森林+”为业态的森林康养产业正在兴起。2017年5月,三峡森林康养电商平台上线,40多家旅游开发公司组成康养联盟,推介三峡森林旅游资源和森林康养基地,一年来线上线下互动效果良好,初步形成了以20个国家级、省级自然保护区、湿地公园、森林公园为主轴,以255个省级“森林城镇”“绿色示范乡村”为支柱的森林康养旅游圈。生态旅游平均年游客量853.71万人次,年均收入达7.39亿元。

宜昌市初步形成了以木本油料、种苗花卉、特色林果、木竹产业、林下经济、森林康养为主导的林业特色产业体系。2017年,全市林业总产值达460亿元,产业基地规模达350万亩,林业龙头企业达到107家,32家林业企业建立了电商渠道,124个贫困村发展核桃、苗木花卉、猕猴桃、中药材等林业特色产业,40多万人依托林业产业脱贫致富。

宜昌市副市长刘洪福介绍说:“宜昌市将努力实践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理念,扎实推进长江生态复绿、全域生态复绿工作,实施全民爱绿、植绿、护绿行动,在应绿尽绿的基础上,协同推进绿色富民,让绿色助力脱贫攻坚战。”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